9月21日,第九屆國家信息安全與自主可控戰略高層論壇在北京萬壽賓館舉行。本屆論壇以“智能時代的網絡信息安全”為主題,由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主辦,信息安全分會承辦,北京北信源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舉辦。
來自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、中國長城互聯網、北信源、中科院信息安全國家密碼重點實驗室、中科院大模型中心、中國電信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出席本次大會,共同探討智能時代下的網絡安全挑戰與對策。
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信息安全分會理事長李技主持本次大會,強調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與安全防護需協同并重、雙向驅動,并呼吁各方將研討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,共同構筑大模型安全發展的堅實屏障,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安全、可控的軌道上賦能社會。
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理事長宋顯珠、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一研究所(電子一所)代表于盟、中國長城互聯網信息中心總工程師賈利濱、北信源公司董事長林皓為大會致辭。
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理事長宋顯珠在致辭中指出,數字化浪潮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加速滲透,使信息技術屏障成為發展的生命線,而自主可控已從技術路線選擇升級為保障國家數字主權的戰略基石。他強調,國務院辦公廳8月印發的《關于實施人工智能+行動的意見》既規劃了技術產業化路徑,也明確了安全治理要求,凸顯了“發展與安全并重”的戰略考量。
北信源董事長林皓在致辭中表示:“北信源作為中國網絡安全行業的一份子,要通過自身技術積累和不斷創新,為中國數字化發展發揮出更大作用和價值。”他談到:“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,為信息安全帶來了新的風險和威脅。 我們深刻認識到,實現信息技術領域的自主可控,是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前提,北信源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和國產化替代。我們也積極參與了行業標準的制定和推廣,加強與各界的合作交流,一起推動信息安全與自主可控戰略的實施,為數字中國建設和國家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。”
中科院信息安全國家密碼重點實驗室主任、中科院大學教授呂述望發表了《AI浪潮下的網絡安全問題》專家主題報告,從基礎概念切入,強調計算機信息系統的“人機屬性”不應被技術發展所忽略,他指出,智能時代的網絡安全研究需回歸系統本質,厘清技術邊界與安全責任,才能構建起真正可靠的防護體系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作了《用自主可信計算打造人工智能安全產業新生態》主題演講。他指出,安全可信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前提,無安全可信保障的人工智能存在重大風險;人工智能的算力、算法、數據三大核心要素若缺乏安全可信支撐,可能導致系統功能清零甚至產生破壞性后果,傳統打補丁模式僅能應對表面問題,無法解決根本安全隱患。人工智能時代更需依托“安全管理中心支持下的三重防御架構”,實現感知計算域、應用計算域的全流程可信保障。
北信源副總裁楊華發表了《基于信源密信AI能力基座的多智能體安全應急指揮體系》主題演講,展示了北信源在安全通信和AI集成方面的創新成果。楊華介紹,信源密信是北信源自主研發的高安全、多模態融合的AI集成平臺,融合多種AI能力,集成主流大模型,提供統一標準化接口,降低第三方應用的AI接入門檻,為用戶業務系統提供私有化、安全的AI服務。
論壇最后還隆重舉行了“人工智能應用安全聯合實驗室”啟動儀式。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駐會副理事長唐群、信息安全分會名譽理事長施峰、信息安全分會副理事長蔣成彬、北信源副總裁王春波等領導共同參加。
實驗室將充分整合信息安全分會與北信源公司等各方資源優勢,凝聚各方在信息安全領域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力量,形成協同創新的工作機制,共同開展相關研究與實踐。實驗室圍繞著核心目標開展AI應用安全風險研究,為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提供理論支持。實現對AI應用的安全監測、評估與防護,提升AI系統的安全性能。未來將吸納更多單位積極加入實驗室團隊,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和經驗,推動AI在安全領域的做深做實。
本次論壇召開之際,正值全國網絡安全宣傳周剛剛落幕。當前,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融入智慧城市、工業互聯網、數字政務等核心場景,網絡安全邊界不斷泛化,傳統防火墻、堡壘機等邊界防護手段逐漸失效,“事后打補丁” 的防護模式更難應對 AI 驅動的新型攻擊與數據泄漏風險。
面對智能時代的安全挑戰,論壇專家明確,筑牢安全屏障需從 “戰略” 走向 “實踐”:一方面要依托本次啟動的聯合實驗室,深化產學研用協同,加快自主可信計算、AI 安全基座等核心技術的成果轉化,破解關鍵領域技術 “卡脖子” 難題;另一方面,企業需結合業務需求落地私有化安全方案,如推廣信源密信等平臺在政務、軍工等場景的應用,政府部門則應加快完善智能時代安全標準體系,推動數據分級分類、AI 安全評估等規則落地。唯有將論壇共識轉化為 “技術研發-場景應用-產業協同”的具體行動,才能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筑起堅實的安全防線。